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
以孕产妇、0~6岁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在自愿的基础上,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主要信息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等。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自己的健康服务
您关注您的健康吗?您想让自己不生病、少生病,或即使现在生病了而使疾病较少进展或不进展到更加严重的程度吗?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对自己的健康加以管理,可以实现人类的上述愿望或目标。那么,健康管理的有用工具是什么呢?就是通过建立健康档案,了解个人健康危险因素,然后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降低或消除每个人具有的健康危险因素,从而实现人类的上述愿望或目标。
2009年始,国家实行免费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政策。那么,什么是居民健康档案?它包括哪些内容?哪些人可以建立?又如何建立呢?
(一)居民健康档案的定义
居民健康档案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 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居民健康档案是个人一生的与健康有关的信息的完整记录,是进行健康管理的基础。
(二)居民健康档案包括哪些内容?
居民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等。
(一)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等基础信息和既往史、家族史等基本健康信息。
(二)健康体检包括一般健康检查、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其疾病用药、健康评价等。
(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包括 0-6岁儿童、孕产妇、 老年人、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记录。
(四)其他医疗服务记录包括上述记录之外的其它接诊、 转诊、会诊记录等。
(三)哪些人可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城乡常住居民:指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四)如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一)居民可在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接受服务时,由医务人员建立;
(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通过入户服务(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等多种形式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快到我们的社区或乡村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自己的“居民健康档案”吧。
二、健康教育服务
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建设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
(一)5月17日世界高血压日
高血压诊断标准: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并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 戒烟戒酒心态平
1.限制钠盐摄入
钠盐摄入过多,高血压的风险增加。我国居民平均食盐摄入量超过9g/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人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日,建议用低钠盐替代普通食盐。
2.减轻体重
超重和肥胖可导致血压升高,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腹型肥胖可能与高血压有更强的相关性。建议超重和肥胖者减轻体重,腰围男性<90cm,女性<80cm。
3.适量运动
运动可降低交感神经活性、缓解紧张情绪、减轻体重,降低高血压发生风险。建议根据自身条件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或骑自行车)。
4.戒烟
吸烟可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建议戒烟(包括传统烟和电子烟)。
5.戒酒
大量饮酒使血压升高,不饮酒对健康最有益。推荐高血压患者不饮酒。目前在饮酒的高血压患者,建议戒酒。
6.保持心理平衡
长期精神紧张或焦虑、抑郁状态可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血压超过130/80mmHg即应引起关注,随着血压的升高可能带来对于心脑肾等器官的危害,应及早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对于已经出现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应尽早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控制高血压,保护心脑肾。高血压最主要的危害是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应积极治疗,控制血压。治疗策略包括健康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应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降低血压或直接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风险。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血压仍无法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接受降压药物治疗。
平稳降压,长期达标。高血压患者应坚持长期服药,鼓励选择长效降压药物,以确保平稳降压,需要联合降压药物治疗的患者,建议优先选用单片复方制剂。血压达标标准: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65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如果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90mmHg以下;一般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压目标可以在140/90mmHg基础上再适当降低。
(二)5月第三周:全民营养周
最新研究发现:多吃豆制品,或大幅降低癌症、心脏病、糖尿病风险。
1.每天额外摄入150克豆制品与癌症风险降低35%有关;
2.每天额外摄入100克豆腐与癌症风险降低32%有关;
3.每天额外摄入30克豆浆与癌症风险降低46%有关。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平衡膳食准则第三条“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第五条“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全谷物及杂豆50-150g,奶类和大豆类富含钙、优质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对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300ml以上液态奶。烹调油推荐25-30g,成年人脂肪提供能量应占总能量的30%以下。避免过多动物性油脂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少油饮食并非完全摒弃油脂,而是需要合理搭配,适量摄入。
人类的味觉是逐步形成的,需要持续强化健康理念,改变烹饪与饮食习惯,可以借助精确计量工具(如带刻度油壶)来控食用油的摄入量,逐步形成清淡的口味。应设定明确的控油目标,并采用逐步减少的方法,逐步降低摄入量,最终达到每人每天烹调油控制在30g以内。
(三)饮水健康关注健康,从喝水开始!
您知道如何健康饮水吗?
1.适时饮水,别等口渴再喝水。口渴是身体明显缺水的信号,因此要避免出现口渴才饮水,应主动喝水。当机体排尿次数和尿液量比平时明显减少或颜色明显加深时,提示机体可能出现缺水,应注意补水。
早晚各饮用一杯水,有利于补充夜间睡眠时间由于呼吸作用、出汗等丢失的水分,但是不建议进餐前大量饮水,避免影响食物消化吸收。
2.适量饮水,按需补充水分。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每天总水适宜摄入量为3000ml,其中食物中获取的水为1300ml,每日适宜水摄入量为1700ml;女性总水适宜摄入量为2700ml,食物中获取水约1200ml,每日适宜水摄入量1500ml。
3.正确饮水,少喝含糖饮料。 建议成年人饮用白开水或淡茶水,儿童不喝含糖饮料。茶叶中含有茶多酚等多种对健康有益成分,经过白水浸泡可溶出到茶水中,适量饮用对健康有益。而含糖饮料因主要成分是水和添加糖,摄入过多有增加龋齿、超重肥胖等健康风险。
(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1.近视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近视会导致眼睛视物模糊、干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头晕等,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有些专业和工作对视力有严格要求,近视有可能影响升学和择业。近视还会增加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风险,严重的可导致失明。
2.坚持充足的白天户外活动。应引导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天开展2小时以上的白天户外活动,寄宿制幼儿园不应少于3小时。
3.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不正确的读写姿势会增加发生近视的风险。应为孩子提供适合其坐高的桌椅和良好的照明,并经常提醒,督促孩子读书写字坚持“三个一”,即眼睛离书本一尺,胸口离桌沿一拳,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读写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教师应指导学生每天认真做眼保健操。
4.避免不良的读写习惯。做到不在走路时、吃饭时、卧床时、晃动的车厢内、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等情况下看书、写字、使用电子产品。
5.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学校使用电子产品的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课余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6岁以下儿童要尽量避免使用手机和电脑。家长在孩子面前应尽量少使用电子产品。
6.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是保证视力健康的基础。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要达到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儿童青少年应做到营养均衡,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少吃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7.一旦确诊为近视,应尽早在医生指导下配戴眼镜,并定期复查。
8.警惕近视能治愈的虚假宣传。截至目前,医学上还没有治愈近视的方法,只能通过科学的矫正、改善用眼习惯等避免近视加重。
三、预防接种服务
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发现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一)预防接种服务有哪些内容?
包括预防接种管理、预防接种服务以及对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儿童进行处理和报告三大内容。
(二)预防接种对居民有哪些好处?
通过给适宜的对象接种疫苗,使个体及群体获得并维持高度的免疫水平,逐渐建立一道免疫屏障,可达到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三)哪些人可以享受预防接种服务?
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包括传染病人密切接触者、老年人等)。
(四)怎样建立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证有什么用?
新生儿出生后一个月内家长尽早携带《新生儿首次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以及《出生医学证明》等材料,到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请领取接种证和建立儿童预防接种档案。
接种证是个人规范接受免疫接种的记录和凭证。当儿童的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全部完成后,家长要长期保管好接种证,以备孩子入托、入学、入伍或将来出入境的查验,千万不要丢失。
四、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
为辖区内0~6岁儿童建立保健手册,做好新生儿家庭访视、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婴幼儿健康管理及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
(一)0-6岁儿童健康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包括:(1)新生儿访视(2)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3)婴幼儿健康管理(4)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
(二)0-6岁儿童接受健康管理对儿童有什么好处?
0-6岁儿童健康管理能为孩子一生的健康奠定重要的成长基础。医生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开展儿童保健系列服务,以保障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育,减少疾病的发生。
同时,通过对儿童健康检测和重点疾病的筛查,还可以对儿童的出生缺陷,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防和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三)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有什么意义?
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是为了从出生开始就记录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和各种健康状况,包括生命体征的变化,如:体格发育、智力发育、牙齿发育、喂养情况、听力、视力、疾病的转归等。它是以健康检查为基础的动态记录,为医生对孩子健康管理服务提供依据。因此,请家长如实反映儿童健康情况,并保管好手册。
五、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为孕13周前孕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1次产后访视和1次产后健康检查,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
(一)服务对象有哪些?
辖区内常住的孕产妇可以享受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二)妇女怀孕后可以享受到哪些健康管理服务?
妇女怀孕后,从产前、孕期全程到产后42天都可享受到健康管理。包括:(1)孕早期健康管理。(2)孕中期健康管理。(3)孕晚期健康管理。(4)产后访视。(5)产后42天健康检查等健康管理服务,具体如下:
1.孕早期健康管理
孕妇在孕13周前到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建立《母子健康手册》并进行第1次产前检查。
社区/镇卫生院医生对孕妇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包括询问病史、家族史、个人史等,观察体态、精神,进行一般体检、妇科检查和血常规、尿常规、血型、肝功能、肾功能、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等相关检查;为孕妇提供孕早期生活方式、心理和营养保健指导,督促孕妇进行产前筛查;对有妊娠危险因素和可能有妊娠禁忌症或严重并发症的孕妇,及时转诊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2.孕中期健康管理
社区/镇卫生院医生一般会在孕16~20周、21~24周分别对孕妇进行1次孕中期健康教育和指导。
服务内容包括对孕妇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评估,识别需要做产前诊断和需要转诊的高危重点孕妇;有助产资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需为孕妇提供产检服务;对未发现异常的孕妇进行孕期生活方式、心理、运动和营养指导,并督促其进行预防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对发现有异常的孕妇,及时转至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出现危急征象的孕妇,立即转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3.孕晚期健康管理
社区/镇卫生院医生一般在孕28~36周、37~40周分别对孕妇进行1次孕晚期健康教育和指导。包括孕产妇自我监护、促进自然分娩、母乳喂养以及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防治指导等;对随访中发现的高危孕妇根据就诊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议酌情增加随访次数,随访中发现有高危情况,建议高危孕妇及时转诊。
4.产后访视
产妇出院后1周内,社区/镇卫生院医生会到产妇家中进行免费的产后访视(建议产妇在出院后主动联系社区医生提供服务)。
产后访视内容包括了解产妇一般情况、乳房、子宫、恶露、会阴或腹部伤口恢复情况,对母乳喂养困难、产后便秘、痔疮、会阴或腹部伤口的处理等进行指导,必要时指导产妇及时前往有资质的机构就诊;发现有产褥感染、产后出血、子宫复旧不佳、妊娠合并症未恢复者以及产后抑郁等产妇,及时转至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检查、诊断和治疗;并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了解新生儿的基本情况。
5.产后42天健康检查
正常产妇产后42天可到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进行产后42天健康检查。
社区/镇卫生院医生通过询问、观察、一般体检和妇科检查,必要时采用辅助检查对产妇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并提供心理、营养、性与避孕、预防生殖道感染、母乳喂养等保健指导。如果产妇在孕产期曾出现异常情况,则社区/镇卫生院医生督促其到原分娩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检查。
六、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
(一)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有哪些内容?
每年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健康管理服务每年对老年人进行一次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
1.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通过询问,了解老年人基本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与吸烟、饮酒、饮食、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以及既往所患疾病、目前慢性疾病常见症状与治疗情况等。
2.每年进行一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包括一般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
3.告知本人或其家属健康体检结果并进行针对性健康指导,对发现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等患者纳入相应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
4.告知下次体检时间。
(二)哪些人能享受到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
凡是在辖区住半年及以上年龄满65岁的老年人,无论户籍和非户籍人口。
(三)老年人一般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主要有哪些内容?
1.一般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脉搏、血压、身高、体重以及皮肤、浅表淋巴结与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检查,并对视力、听力和运动等进行粗侧判断。
2.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肾功能(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以及心电图检测。
七、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对辖区内高血压病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用药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二)服务内容
1.筛查
(1)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为其免费测量一次血压(非同日三次测量)。
(2)对第一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均高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建议转诊到有条件的上级医院确诊并取得治疗方案,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对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对可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时转诊。
(3)如有以下六项指标中的任一项高危因素,建议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指导:
1)血压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5~89mmHg);
2)超重或肥胖,和(或)腹型肥胖:超重:28 kg/m2>BMI ≥ 24 kg/m2 ;肥胖:BMI ≥ 28 kg/m2;腰围:男≥90cm(2.7尺),女≥85cm(2.6尺)为腹型肥胖;
3)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
4)长期膳食高盐;
5)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l);
6)年龄≥55岁。
2.随访评估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1)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同时血压高于正常等危急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心率,计算体质指数(BMI)。
(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情况等。
(3)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三)分类干预
1.对血压控制满意(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 mmHg 以下;≥65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50/90 mmHg以下,如果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90 mmHg以下;一般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压目标可以在140/90 mmHg基础上再适当降低)、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下一次随访时间。
2.对第一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性,必要时增加现用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压药物,2周内随访。
3.对连续两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4.对所有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四)健康体检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判断。具体内容参照《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健康体检表。
(五)服务流程
高血压筛查流程图
高血压患者随访流程图
(六)服务要求
1.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由医生负责,应与门诊服务相结合,对未能按照管理要求接受随访的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务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联系,保证管理的连续性。
2.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3.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可通过本地区社区卫生诊断和门诊服务等途径筛查和发现高血压患者。有条件的地区,对人员进行规范培训后,可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管理。
4.发挥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治并发症中的特色和作用,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开展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5.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的患者和居民愿意接受服务。
6.每次提供服务后及时将相关信息记入患者的健康档案。
(七)工作指标
1.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人数/年内已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人数×100%。
2.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年内最近一次随访血压达标人数/年内已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人数×100%。
注:最近一次随访血压指的是按照规范要求最近一次随访的血压,若失访则判断为未达标,血压控制是指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 mmHg(65岁及以上患者收缩压<15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即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达标。
八、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2型糖尿病患者。
(二)服务内容
1.筛查 。对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2.随访评估 。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随访时,一般评估5方面内容:
(1)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血糖≥16.7mmol/L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或行为改变,呼气有烂苹果样丙酮味,心悸、出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饮、多尿、腹痛、有深大呼吸、皮肤潮红;持续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体温超过39摄氏度或有其他的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妊娠期及哺乳期血糖高于正常值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
(2)对于紧急转诊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吸烟、饮酒、运动、主食摄入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3.分类干预
(1)对血糖控制满意,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下一次随访。
(2)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周时随访。
(3)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4)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三)糖尿病患者健康体检的内容有哪些?
1.对确诊的2 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1 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体检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空腹血糖、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判断。具体内容参照《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中的健康体检表。
2.糖尿病患者以社区/镇卫生院管理为主。通过健康教育和自身保健,通过开展糖尿病三级预防工作(一级预防是避免糖尿病发病,二级预防是及早检出有效治疗,三级预防是延缓和防治并发症),对努力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花费具有重大意义。
(四)对糖尿病患者怎样进行健康管理服务,具体要求有哪些?
首先,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由责任医生负责,应与门诊服务相结合,对未能按照健康管理要求接受随访的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主动与患者联系,保证管理连续性。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其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主动通过本地区社区卫生诊断和门诊服务等途径筛查和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掌握辖区内居民2型糖尿病的患病情况。
在干预时,要发挥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治并发症中的特色和作用,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开展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加强健康管理宣传,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的患者愿意接受服务。每次提供服务后及时将相关信息记入患者的健康档案。
(五)糖尿病规范管理的具体工作指标有哪些?如何计算?
1.按照《规范》要求,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工作指标,包括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和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
2.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人数/年内已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3.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年内最近一次随访空腹血糖达标人数/年内已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4.另外要注意的是,最近一次随访空腹血糖指的是按照《规范》要求最近一次随访的血糖,若失访则判断为未达标。空腹血糖达标是指空腹血糖<7mmol/L。
九、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管理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常住居民中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二)服务内容
1.患者信息管理
在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管理时,需由家属提供或直接转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同时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按照要求填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2.随访评估
对应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和评估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用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其中,危险性评估分为6级。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级:持械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3.分类干预
根据患者的危险性评估分级、社会功能状况、精神症状评估、自知力判断,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2周内了解其治疗情况。对于未能住院或转诊的患者,联系精神专科医师进行相应处置,并在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2周时随访,若处理后病情趋于稳定者,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未达到稳定者,应请精神专科医师进行技术指导,1个月时随访。
(3)病情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0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
(4)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三)健康体检
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征得监护人与(或)患者本人同意后,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含白细胞分类)、转氨酶、血糖、心电图。
(四)服务流程
(五)服务要求
(一)配备接受过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培训的专(兼)职人员,开展本规范规定的健康管理工作。
(二)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及时为辖区内新发现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情况及时更新。
(三)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四)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社会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
(五)工作指标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年内辖区内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年内辖区内登记在册的确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100%。
十、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确诊的常住肺结核患者:辖区内常住居民、确诊的肺结核患者。
(二)服务内容
1.对疑似患者的筛查及推介转诊
对辖区内前来就诊的居民或患者,如发现有慢性咳嗽、咳痰≥2周,咯血、血痰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在鉴别诊断的基础上,基层医疗机构将推荐其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结核病检查。1周内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会对肺结核可疑症状者进行电话随访,看是否前去就诊,督促其及时就医。
2.对纳入健康管理的确诊患者提供第一次入户随访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到上级专业机构管理肺结核患者的通知单后,会在72小时内访视患者,具体内容如下:
(1)确定督导人员,督导人员为医务人员或患者家属。若选择家属,则必须对家属进行培训。同时与患者确定服药地点和服药时间。按照化疗方案,告知督导人员患者的“肺结核患者治疗记录卡”或“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药卡”的填写方法、取药的时间和地点,提醒患者按时取药和复诊。
(2)对患者的居住环境进行评估,告诉患者及家属做好防护工作,防止传染。
(3)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4)告诉患者出现病情加重、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等异常情况时,要及时就诊。
3.督导服药和随访管理
(1)督导服药。医务人员督导:患者服药日,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直接面视下督导服药。家庭成员督导:患者每次服药要在家属的面视下进行。
(2)随访评估
对于由医务人员督导的患者,医务人员至少每月记录1次对患者的随访评估结果;对于由家庭成员督导的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在患者的强化期或注射期内每10天随访1次,继续期或非注射期内每1个月随访1次。
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有则紧急转诊,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对无需紧急转诊的,了解患者服药情况(包括服药是否规律,是否有不良反应),询问上次随访至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询问其他疾病状况、用药史和生活方式。
(三)分类干预
1.对于能够按时服药,无不良反应的患者,则继续督导服药,并预约下一次随访时间。
2.患者未按定点医疗机构的医嘱服药,要查明原因。若是不良反应引起的,则转诊;若其他原因,则要对患者强化健康教育。若患者漏服药次数超过1周及以上,要及时向上级专业机构进行报告。
3.对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患者,要立即转诊,2周内随访。
4.提醒并督促患者按时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复诊。
(四)结案评估
当患者停止抗结核治疗后,要对其进行结案评估,包括:记录患者停止治疗的时间及原因;对其全程服药管理情况进行评估;收集和上报患者的“肺结核患者治疗记录卡”或“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药卡”。同时将患者转诊至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治疗转归评估,2周内进行电话随访,看是否前去就诊及确诊结果。
十一、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什么是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针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提供1次中医体质辨识,并根据不同体质进行中医保健指导。针对0~36个月儿童:在儿童6、12、18、24、30、36月龄时,对儿童家长进行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对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提供至少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根据体质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根据不同体质进行不同的中医指导。2.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是谁?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对象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一)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1.服务对象: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2.服务内容:每年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
3.中医体质辨识:按照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前33项问题采集信息,根据体质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并将辨识结果告知服务对象。
4.中医药保健指导:根据不同体质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
5.服务流程
6.服务要求
(1)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可结合老年人健康体检和慢性病患者管理及日常诊疗时间。
(2)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当具备相应的设备和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应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3)开展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工作的人员应当为接受过老年人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老年人中医药保健指导工作的人员应当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或接受过中医药知识和技能专门培训能够提供上述服务的其他类别医师(含乡村医生)。
(4)服务机构要加强与村(居)委会、派出所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掌握辖区内老年人口信息变化。
(5)服务机构要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的老年人愿意接受服务。
(6)每次服务后要及时、完整记录相关信息,纳入老年人健康档案。
7.工作指标: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年内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65岁及以上居民数/年内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数×100%。
注: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是指建立了健康档案、接受了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保健指导、服务记录表填写完整。
(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1.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的0~36个月常住儿童。
2.服务内容:在儿童6、12、18、24、30、36月龄时,对儿童家长进行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具体内容包括:
(1)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
(2)在儿童6、12月龄给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方法;在18、24月龄传授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36月龄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
3.摩腹和捏脊操作方法
(1)摩腹。位置:腹部。操作:操作者用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附着于小儿腹部,在孩子腹部做顺时针的旋转推动,每次1-3分钟。顺时针起到行气消积、健脾和胃的作用。如果逆时针,作用则相反,是止泻(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操作)。功效: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2)捏脊。位置:脊柱正中线的两侧。操作:操作者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部分。操作者从长强穴开始,操作用双手食指与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沿督脉两侧,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前后顺序,自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捏一遍。如此循环,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6遍。从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操作者可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以便加强疗效。在第5遍捏拿儿童脊背时,在儿童督脉两旁的脏腑俞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俞穴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提拉一下。捏拿第6遍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在儿童腰部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揉按结合(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操作)。功效:具有消食积、健脾胃、通经络的作用。
4.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和四神聪穴方法
(1)按揉足三里穴。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操作: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每次1~3分钟(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操作)。功效:具有健脾益胃、强壮体质的作用。
(2)按揉迎香穴。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操作: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下颌部,中指分别按于同侧迎香穴,其余3指则向手心方向弯曲,然后使中指在迎香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1~3分钟(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操作)。功效:具有宣通鼻窍的作用。
(3)按揉四神聪穴。位置:四神聪穴位于头顶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4个穴位。操作:用手指逐一按揉,先按左右神聪穴,再按前后神聪穴,每次1~3分钟(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操作)。功效:具有醒神益智的作用。
5.服务流程
6.服务要求
(1)开展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应当结合儿童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的时间。
(2)开展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当具备相应的设备和条件。
(3)开展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人员应当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或接受过儿童中医药保健知识和技能培训能够提供上述服务的其他类别医师(含乡村医生)。
(4)服务机构要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更多的儿童家长愿意接受服务。
(5)每次服务后要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儿童健康档案。
7.工作指标: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年度辖区内按照月龄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0~36个月儿童数/年度辖区内应管理的0~36个月儿童数×100%。
十二、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
服务对象:辖区内服务人口,包括了在辖区范围内的所有对象。
(一)服务内容
1.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
2.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
3.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4.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主要有:1.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2.通过饮食传播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3.经蚊虫、血液等传播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4.由接触体表传播的传染病。如: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等。
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类。1.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另外,2020年1月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参照甲类管理;2023年1月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调整为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2023年9月20日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
(四)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并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来加以表示。
(五)国家开展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有何意义?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为各级政府提供传染病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政府决策者准确掌握事件动态、及时正确进行决策与有关部门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重要前提。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卫生医疗事业不发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直接危害居民健康的大事,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
(六)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的服务对象是哪些人群?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的服务对象为我区范围内的所有人口,包括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流动人口。
(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的工作内容有哪些?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的工作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
(八)什么是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
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指导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修)订。
(九)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服务是怎样实施呢?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规范填写分诊记录、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或由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生成规范的分诊记录、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检测检验和放射登记。
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人后,按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或通过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抽取符合交换文档标准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十)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是如何开展的?
1.报告程序与方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按相关要求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进行报告,同时向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送《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2.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等新发输入传染病人和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时,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3.订正报告和补报。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订正《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补报。
(十一)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处理?
1.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者进行急救,及时转诊,书写医学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尤其是要按规定做好个人防护和感染控制,严防疫情传播;
2.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管理。协助开展传染病接触者或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追踪、查找,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
3.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对本辖区病人、疑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4.疫点疫区处理。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工作。协助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5.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协助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应急药品和防护用品分发等工作,并提供指导;
6.宣传教育。根据辖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十二)保护家人不得或少得传染病的途径有哪些?
一是控制传染源:1.一经发现传染病患者,立即送医院治疗,对疑似甲类传染病患者,应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2.对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3.患者离开后应对其污染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对密切接触者要采取预防措施。
二是切断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染病,应通风换气,紫外线消毒空气,不随地吐痰和个人防护戴口罩等;2.消化道传染病,要对患者的餐具等煮沸消毒,粪、尿、呕吐物等要用漂白粉或来苏尔消毒;3.经皮肤传播的传染病,家中注意防蚊防鼠。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避免和病人接触,不用病人的衣被、洗具等物品。
三是对易感染者加强保护:1.对儿童、老人、病人等人员进行预防接种;2.加强饮食营养,提高抵抗力。
(十三)家中发现可疑传染病人时怎么办?
如果怀疑家中有人患了传染病,应做到:1.马上到附近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并配合医务人员对病人以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治疗,必要时隔离治疗;2.配合医务人员对家中被污染的环境、排泄物、生活物品等进行消毒;3.接受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调查;4.在没有治愈前,不能从事容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十三、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
(一)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对象是什么?
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的对象是指辖区内居住的所有居民。其工作对象是辖区内的各类学校、二次供水单位、农村集中式供水设施;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与非法计生服务提供者。通过对工作对象行为的规范来服务于辖区内的居民。
(二)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内容是什么?
1.食源性疾病及相关信息报告
发现或怀疑有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或可能造成危害的线索和事件,及时报告。
2.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
协助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城市二次供水和学校供水进行巡查,协助开展饮用水水质抽检服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协助有关专业机构对供水单位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
3.学校卫生服务
协助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定期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开展巡访,发现问题隐患及时报告;指导学校设立卫生宣传栏,协助开展学生健康教育。协助有关专业机构对校医(保健教师)开展业务培训。
4.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
协助定期对辖区内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开展巡访,发现相关信息及时向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报告。
5.计划生育相关信息报告
协助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定期对辖区内计划生育机构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巡查,协助对辖区内与计划生育相关的活动开展巡访,发现相关信息及时报告。
(三)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具体服务流程
(四)服务要求
1.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各项协管工作制度和管理规定,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2.县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要采用在乡镇、社区设派出机构或派出人员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计生监督协管的指导、培训并参与考核评估。
3.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建立健全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有关工作制度,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明确责任分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零报告制度。
4.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管理规范的要求提供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及时做好相关工作记录,记录内容应齐全完整、真实准确、书写规范。
(五)工作指标
1.卫生计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率=报告的事件或线索次数/发现的事件或线索次数×100%。
注:报告事件或线索包括食源性疾病、饮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计划生育。
2.协助开展的食源性疾病、饮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计划生育实地巡查次数。
十四、免费提供避孕药具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这项服务旨在通过免费为大家提供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药具,减少意外妊娠发生,防止艾滋病等性病传播,切实保障育龄女性的生殖健康。
(一)服务对象
对辖区内常住已婚育龄人群(包括流动人口)免费提供避孕药具。
(二)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包括哪些内容?
为城乡已婚育龄人群(包括流动人口)免费提供避孕药具以及相关的宣传服务、咨询指导、发放服务和随访服务。
1.宣传服务。宣传国家免费发放避孕药具政策,开展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等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已婚育龄人群政策知晓率、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和生殖健康知识水平。
2.咨询指导。根据已婚育龄人群处于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的咨询服务,指导和帮助已婚育龄人群自主和自愿地选择适宜的免费避孕药具。
3.发放服务。按照已婚育龄人群免费避孕药具的实际需求,坚持“健全网络,畅通渠道,保障供应,满足需求,方便群众,提高效益”,为已婚育龄人群免费提供可及、易得和便捷的人性化服务。
4.随访服务。定期对已婚育龄人群提供随访服务,对其现用免费避孕药具使用的正确性、适应性、避孕效果及副反应等结果进行跟踪,并继续给予适宜的指导服务,如告知具体处理措施或建议就医等。
(三)免费提供的基本避孕药具合格吗?
合格。每年国家药具管理中心对免费避孕药具的各个环节进行抽检,保证为群众提供合格的避孕药具。
(四)避孕药具为什么能避孕?
避孕药具的避孕原理主要有四类:
1.抑制排卵,如口服避孕药、避孕针、皮下埋植剂等;
2.阻止精子和卵子相遇,如避孕套、男女绝育术;
3.杀死精子,如避孕栓、避孕膜、避孕凝胶;
4.阻止受精卵在子宫内膜植入,如宫内节育器。
(五)免费发放的避孕药具品种有哪些?
基本可分为三类:避孕套、避孕药、宫内节育器。选择适合自己的避孕方式
1.避孕套。男用天然胶乳橡胶避孕套。适宜人群:除对乳胶过敏外,各年龄段的育龄人群均可使用,尤其适用于新婚期、哺乳期、更年期及患心、肝、肾等疾病妇女。
2.避孕药。避孕药分为口服避孕药、外用避孕药、注射用避孕药、皮下埋植避孕药。常用的有口服避孕药与外用避孕药。
(1)口服避孕药。正确使用有效率可达99.96%。分短效口服避孕药、速效口服避孕药、紧急避孕药、辅助的口服避孕药四种类型。
(2)短效口服避孕药。复方左炔诺孕酮片、复方左炔诺孕酮(21+7)、复方炔诺酮片、三相片、复方醋酸甲地孕酮片、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妈富隆)
适宜人群:理论上讲,要求避孕的健康育龄妇女均可选用。但不同的短效口服避孕药都有其不同的禁忌,需要选择适宜的。
(3)速效口服避孕药。速效口服避孕药有醋酸甲地孕酮片、左炔诺孕酮片。优点:随时服用即可取得避孕效果,适用于分居两地的夫妇临时短期探亲时避孕,服用时不受经期限制,在月经周期的任何一日开始用都能发挥避孕效果。有效率达99%以上。
注意事项:为保证避孕效果,探亲期间必须连续服药,不能漏服,探亲时间超过2周时,应继续服用该短效口服避孕药。
(4)紧急避孕药。紧急避孕药有左炔诺孕酮片和左炔诺孕酮肠溶片。在房事72小时内服第1片,间隔12小时后服第2片。紧急避孕药只对无防护性生活有补救作用,长期反复使用对身体有影响,不宜作为常规避孕药物反复使用。
适宜人群:理论上讲,要求避孕的健康育龄妇女均可选用。但不同的短效口服避孕药都有其不同的禁忌,需要选择适宜的。
(5)辅助的口服避孕药。炔雌醇片,可补充激素不足,治疗女性性腺功能不良、闭经、更年期综合症等。
(6)外用避孕药。常用的外用避孕药有壬苯醇醚栓、壬苯醇醚凝胶和壬苯醇醚膜。使用方法:于房事前将药放入阴道深处,除壬苯醇醚凝胶在放入即可房事外,其余要等5-10分钟。使用方法方便,安全有效。但需注意,房事后6小时内不能冲洗阴道;使用栓剂与凝胶过程中不宜起立走动,以免药物流出影响。
适宜人群:除对杀精剂过敏、会阴重度撕裂、阴道壁过度松弛、子宫脱垂Ⅱ度以上、急慢性阴道炎、宫颈炎患者,其他育龄妇女均可使用。哺乳期及更年期妇女选择壬苯醇醚和壬苯醇醚凝胶更为合适。
(7)注射用避孕药。常用的注射用避孕药有复方甲地孕酮注射液、复方庚酸炔诺酮注射液,对于不能耐受或不能坚持服用口服避孕药以及放置宫内节育器易脱落者,可选择使用避孕药针剂避孕。这避孕方法有效率高达99%以上,相对作用时间长,完全可逆,可通过注射一次的方式获得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避孕效果。
适宜人群:要求避孕的健康育龄妇女,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或不能坚持服用口服避孕药者以及放置宫内节育器易脱落者。
(8)皮下埋植避孕药 。常用皮下埋植避孕药有左炔诺孕酮胶棒(Ⅱ)、左炔诺孕酮胶棒(Ⅰ),皮下埋植避孕药有效率达99%以上,埋植24小时后即产生避孕效果,埋植1次可避孕4-7年,对性生活无影响。但需注意,埋植和取出必须由专业人员通过手术进行操作,且放置早起少数人可能出现月经改变、头晕、嗜睡、恶心等症状,一般不需处理,如症状严重,请咨询医生。
适宜人群:除乳腺癌患者,其他要求长期避孕的健康育龄妇女均可使用,尤其适宜哺乳期妇女。
(9)宫内节育器。宫内节育器高效、长效、安全、简单、经济,一经放置,立即产生避孕效果,不影响性生活,避孕作用可逆,取出不久即可受孕。但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放置。少数人放置后会出现月经改变、疼痛、白带增多等症状,一般不需要处理,如症状严重,请咨询医生。
适用人群:已生育小孩或希望采用高效、长效可逆避孕措施、无放置禁忌症的健康育龄妇女。
(六)避孕药具自助免费领取说明
按照已婚育龄人群免费避孕药具的实际需求,依据国家药具管理中心下发的《国家免费计划生育药具服务规范》要求,在服务中坚持“健全网络、畅通渠道、保障供应、满足需求、方便群众、提高效益”的原则。为已婚育龄人群(包括流动人口)免费提供可及、易得和便捷的人性化服务。
为方便已婚育龄人群便捷获得药具,在辖区内设置了自助发放避孕药具网点。凡年龄在18至60岁范围内的居民,携带二代身份证到自助发放网点按发放机设置的流程领取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每个身份证每月只能在全省范围内所有发放网点领取一次,次月可再次领取。
十五、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居民
(二)服务内容
1.大力推进健康促进县(区)建设;
2.开展健康科普工作;
3.开展健康促进医院和戒烟门诊建设;
4.开展健康素养和烟草监测工作;
5.提供12320热线咨询服务;
6.开展重点疾病、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健康教育。
(三)中国公民健康素质66条主要内容有什么?
1.基本知识和理念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3)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4)无偿献血,助人利己。
(5)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6)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7)成年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90mmHg且<140 mmHg,舒张压≥60mmHg且<90 mmHg;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心率60~100次/分。
(8)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儿童出生后应当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9)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患流感后的症状。
(10)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11)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当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12)坚持规范治疗,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并能有效预防耐药结核的产生。
(13)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应当尽量避免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后,应当及时进行检查或接受预防性治疗。
(14)家养犬、猫应当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当立即冲洗伤口,并尽快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和人用狂犬病疫苗。
(15)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16)发现病死禽畜要报告,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不食用野生动物。
(17)关注血压变化,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自我健康管理。
(18)关注血糖变化,控制糖尿病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应当加强自我健康管理。
(19)积极参加癌症筛查,及早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
(20)每个人都可能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正确认识抑郁症和焦虑症。
(21)关爱老年人,预防老年人跌倒,识别老年期痴呆。
(22)选择安全、高效的避孕措施,减少人工流产,关爱妇女生殖健康。
(23)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正确选用保健食品。
(24)劳动者要了解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遵守操作规程,注意个人防护,避免职业伤害。
(25)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劳动者享有职业保护的权利。
2.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1)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
(2)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3)膳食应当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粗细搭配。
(4)提倡每天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5)膳食要清淡,要少油、少盐、少糖,食用合格碘盐。
(6)讲究饮水卫生,每天适量饮水。
(7)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8)成年人每日应当进行6~10千步当量的身体活动,动则有益,贵在坚持。
(9)吸烟和二手烟暴露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10)“低焦油卷烟”、“中草药卷烟”不能降低吸烟带来的危害。
(11)任何年龄戒烟均可获益,戒烟越早越好,戒烟门诊可提供专业戒烟服务。
(12)少饮酒,不酗酒。
(13)遵医嘱使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等成瘾性药物,预防药物依赖。
(14)拒绝毒品。
(15)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16)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当主动寻求帮助。
(17)勤洗手、常洗澡、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品。
(18)根据天气变化和空气质量,适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19)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吐痰,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
(20)农村使用卫生厕所,管理好人畜粪便。
(21)科学就医,及时就诊,遵医嘱治疗,理性对待诊疗结果。
(22)合理用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23)戴头盔、系安全带,不超速、不酒驾、不疲劳驾驶,减少道路交通伤害。
(24)加强看护和教育,避免儿童接近危险水域,预防溺水。
(25)冬季取暖注意通风,谨防煤气中毒。
(26)主动接受婚前和孕前保健,孕期应当至少接受5次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
(27)孩子出生后应当尽早开始母乳喂养,满6个月时合理添加辅食。
(28)通过亲子交流、玩耍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发现心理行为发育问题要尽早干预。
(29)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预防近视、超重与肥胖,避免网络成瘾和过早性行为。
3.基本技能
(1)关注健康信息,能够获取、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
(2)能看懂食品、药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
(3)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
(4)会测量脉搏和腋下体温。
(5)会正确使用安全套,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防止意外怀孕。
(6)妥善存放和正确使用农药等有毒物品,谨防儿童接触。
(7)寻求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20,寻求健康咨询服务时拨打12320。
(8)发生创伤出血量较多时,应当立即止血、包扎;对怀疑骨折的伤员不要轻易搬动。
(9)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会进行心肺复苏。
(10)抢救触电者时,要首先切断电源,不要直接接触触电者。
(11)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拨打火警电话119。
(12)发生地震时,选择正确避震方式,震后立即开展自救互救。
(四)健康科普包含哪些内容?
(1)开展健康巡讲活动;
(2)传播健康文化;
(3)通过媒体、新媒体传播健康科普信息;
(4)建设健康教育基地。
(五)健康促进县通过哪些主要方面开展建设工作?
(1)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并开展跨部门健康行动;
(2)建设健康促进家庭、健康促进社区/村、健康促进医院、学校、机构、企业,创建无烟环境;
(3)广泛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4)建设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和营造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
(5)改善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吸烟情况、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等影响居民健康状况的指标。
(6)“健康中国行动”目标规定,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要分别不低于22%和30%。目前,我国已经提前实现2022年主要目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5.4%。
(7)实施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倡导树立科学健康观,促进健康公平,营造健康文化,对于推进卫生计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8)提高辖区内所有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降低15岁及以上人群烟草使用流行率,建设健康促进县(区)、医院和戒烟门诊,开展健康科普尤其是针对重点疾病、领域和人群的健康教育,监测健康素养和烟草流行水平,提供12320热线咨询服务等。
以上就是城乡居民可以免费享受的15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些项目的目标是促进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步树立起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及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服务应急处置能力,建立起维护居民健康的第一道屏障,对于提高居民健康素质有重要促进作用。